天氣不算完美。從大溪出發,天空有點灰,空氣裡是水氣混著清新的泥土味。我開著 Škoda Kodiaq 4×4,往石門水庫的方向緩緩前進。這是一段我很熟的路,也是一條能聽出車子「個性」的路。
從都市轉進鄉間、再進入山腳,Kodiaq 的存在感沒有強勢入侵,而是慢慢地讓你安心。像一個走進畫面裡不會喧賓奪主的主角,剛剛好。
不是張揚,而是沉著的厚實感到外觀這一代 Kodiaq 的設計,比上一代更柔和但線條更有張力。Škoda把水箱護罩做得更立體,搭配細緻的分離式 Matrix LED 燈組,白天開著都有種理性科技感。
車身比例維持著 SUV 的穩重,高腰線與肩線不會過度浮誇,但在陽光底下卻閃得剛剛好。我停在水庫的觀景平台上,遠方的湖景搭配車尾的水晶切割尾燈線條,有點像我在拍靜物與風景融合的畫面 乾淨、精準,有些冷靜卻不失溫度。
坐進車內的第一感覺是「舒服」。不是那種奢華的包覆感,而是你一坐進去就知道它很懂用車人要什麼。這次試駕的是棕黑雙色座艙,皮革加上大片軟質飾板,有些地方甚至用了像雲彩材質點綴。
13 吋的懸浮式中控螢幕很顯眼,但真正讓我愛上的是那三顆 Smart Dials 數位旋鈕。當你在山路上開車,單手就能控制空調、座椅加熱、模式切換,這種直覺式設計,實用得讓人會心一笑。
第二排滑軌座椅與椅背傾斜角度調整範圍夠大,後座乘客可以隨心調整長途舒適度。第三排空間如預期仍偏緊湊,但應急使用、放小孩都OK。重點是,把第三排收折後的行李空間夠大,我的攝影器材、腳架、甚至冰箱都能整齊放進去。
動力與操控不是熱血,但穩定得讓人信賴這次試駕的 2.0 TSI 四驅版本,輸出 190ps/320Nm,搭配七速 DSG 變速箱。從大溪老街繞出來那段市區慢行,它的低速邏輯很聰明,不會頻繁跳檔,油門反應柔順。等到了往水庫的長上坡段,深踩油門,扭力拉升來得很線性,一點都不拖泥帶水。
我刻意在幾個小轉彎段做了點激烈操駕測試,Kodiaq的四輪驅動系統和底盤調性讓我驚訝,側傾控制得比預期好得多。這不是一台跑車,也不是強調運動性的 SUV,但它有一種「知道你要什麼」的沉著。
方向盤回饋不輕浮,懸吊調性介於歐系的紮實與日系的舒適之間。很適合像我這樣週末載家人出遊、平日載器材跑拍攝的使用情境。
靜下來看風景,也靜下來看車
停在石門水庫旁邊,我打開尾門,拿出熱水壺泡了壺手沖。眼前湖面閃著微光,身旁的 Kodiaq 在陽光下變得低調溫柔。它沒有像某些 SUV 一樣硬要去越野、硬要跑圈速,它比較像是那種會陪你去山林、去露營、去探索——但不會忘記你日常需要舒服、安全與餘裕的車。那種能上山、也能上班的平衡感,其實挺難得。
Škoda Kodiaq 4×4 是一台會照顧你、不是要炫耀的 SUV 2025 年式的 Kodiaq,對我來說不只是改款、更是一種產品態度的進化。Škoda 沒有試著讓它變得「更帥」或「更強」,反而是讓它在設計、配備、空間、駕馭邏輯上變得「更貼近你真正的需求」。
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性能、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跑越野,但更多人需要一台穩定、貼心、能在生活裡扛起責任的 SUV。而這,Kodiaq 做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