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資訊爆炸、情緒匆促的時代,車,不再只是移動的工具。它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著駕駛的節奏與品味。而BMW iX小改款,就像一位在都市與自然之間遊走的旅人,身上穿著科技與設計交織的外衣,內心卻保有細膩與安靜的力量。這一次,從宜蘭礁溪開往太白山,再到有深厚底蘊的利澤老街,試著用一整天的節奏,感受這輛純電旗艦休旅的內外兼修,以及它給駕駛者的那些無聲的回饋。

外觀:收斂裡的張力,是成熟的自信

小改款的iX,看起來沒有大動作的翻新,但細節卻藏著BMW對純電設計的深思熟慮。車頭那對熟悉的封閉式雙腎格柵,加入了金屬質感的處理,視覺上更有立體感,配上兩側修飾過的智慧LED頭燈,像是熬過人生風浪後依然閃耀的雙眼,不再銳利,但更堅定。

車身輪廓依舊厚實,20吋輪圈與筆直的車側線條,展現著旗艦休旅該有的穩重與份量。這天在太白山山腳停下車時,陽光從雲層間撒落,照在車身那一抹細緻的灰銀色漆面上,有一種靜靜發光的質感不耀眼,卻難以忽視。

內裝與配備:像進入一座安靜的藝廊,每個細節都經過精雕細琢

在iX的車內,你會不自覺地把聲音放低。因為這不再是一台車,而像是一間精品的私密空間。中控台上方延續了環抱式懸浮曲面螢幕,搭配全新升級的iDrive 8.5系統,操作邏輯變得更直覺、畫面也更清爽。

水晶旋鈕與實木飾板依然是亮點,那不是奢華,而是一種視覺與觸覺的溫度。試車那天從礁溪出發,我開著iX在濕潤的空氣裡靜靜滑行,車內的Bowers & Wilkins環繞音響響起一首爵士樂,整個座艙像是與外界隔離的膠囊,只有我和風景,還有那每個音符落下的餘韻 坐進 iX 的座艙,一切都是柔和、乾淨、有邏輯的。這次小改款在整體格局上沒有大幅調整,但原本就已經很「到位」的設計,透過系統升級與細節優化,讓座艙的體驗更完整。

座椅的包覆性很好,不是那種性能車會給的硬派支撐感,而是介於舒適與支撐之間的恰到好處。這次試駕的是豪華套件版本,座椅表面採用 BMW 自家研發的「Olive Leaf Tanned Leather」橄欖葉鞣製真皮,手感柔軟而不黏膩,在宜蘭這種濕熱天氣下也不悶熱。陽光灑進車內時,皮革微微反光,有一種自然的光澤。

坐墊長度足夠,後座的椅面也夠寬夠深,膝部與頭部空間都很充裕,坐在後座移動的時候,不太像是在搭車,更像是在移動中的 lounge。更重要的是,整個座艙非常安靜,就算開在水泥路面或碎石地上,車內依然保有一種穩定、寧靜感。

內裝材質也延續 iX 對永續的重視,像是中央扶手和車門飾板上就用了大量可回收材質,但看起來一點都不廉價。反而有一種「低調中藏細節」的精緻感。配上水晶旋鈕與實木飾板,讓整個空間不只是科技感,更有一點家的溫度。

AR擴增實境導航也令人驚豔,特別是在山路與轉彎的路段時,畫面會自動疊合方向指引,讓駕駛者對路況的掌握更加直觀而不慌張,彷彿有位貼身助手輕聲提醒:「這裡,往右。」

 

操控與行路感:它不急不躁,卻步步踏實

iX不是那種猛然催油門就讓你驚呼連連的性能車,它更像是一位溫厚的老友,在你需要時給你力量,在你靜下心來時陪你看風景。這次試駕的小改款維持了雙馬達四驅設定,馬力超過300匹,0-100km/h只需5秒多,但重點不在速度,而在於那種從起步到行進的「自然感」。

在爬太白山的那段蜿蜒山路,iX透過氣壓懸吊與主動式避震系統,把路面的細節吞得乾乾淨淨,連同車的同業都忍不住說:「怎麼一點都不像在爬山?」轉向靈活但不輕浮,車體雖大,但不會給人「開大車」的壓力,反而是一種游刃有餘的掌握感。

而當午後陽光灑進利澤老街,我讓iX慢慢滑行在紅磚街屋與老樹之間,車外是小孩嬉戲,車內卻寧靜如詩。這一刻,我感受到這台車不只是科技的結晶,更是一個讓人慢下來、深呼吸的移動空間。

從容,是這個時代最奢侈的事

BMW iX小改款沒有大張旗鼓,卻在每個細節裡重新詮釋了「純電豪華」的定義。它不靠聳動的數據說服你,而是在每一次轉彎、每一次剎車、每一次靜止不動的片刻,讓你感受到,原來科技與情感、速度與寧靜,是可以共存的。

試車結束後,我把 BMW iX 停在壯圍的沙灘上。
海風輕拂,四周靜得只聽見浪聲與心跳。靜靜看著iX與遠方的龜山島在藍天與海面之間那一刻,我終於懂了BMW為何會說:「開啟從容。」因為iX,真的把我們從匆忙中,帶回了駕駛與自我之間,最純粹的平衡。